必赢官网

必赢官网2025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圆满收官

作者:赵雅宁、马晓晨审核:郭孟发布者:马晓晨发布时间:2025-08-28浏览次数:10

2025年暑期,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将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青年节对全国广大青年寄语精神作为实践育人的重要指引和生动教材,动员引领青年学生在投身基层建设、服务家乡发展中坚定信念、增长本领、作出贡献,学院围绕红色文化传承、走进行业前沿、传承优秀文化、助力基层发展等多个方向,组建85支社会实践团队、320余名师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

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学院坚持以育人目标为根本导向,致力于通过实践探索回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强国的核心命题。其中,一支队伍入选全国大学生“两弹一星”精神志愿宣讲团,一支队伍入选学校重点实践队、四支队伍入选学院重点实践队,得到学校共青团、中国日报网、中国大学生在线等各级平台广泛宣传报道。

赓续红色血脉,担当时代使命

聚焦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和历史贡献,学院组织学生开展重走抗战足迹、访谈英雄人物、聆听红色故事等多种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真实场景、鲜活案例和深刻叙事中,深切体会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奋勇争先、建功立业。

领航工程实践队奔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重温峥嵘岁月,传承薪火之志。步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庄严肃穆的展厅,在讲解员的引领下,实践队员认真聆听、驻足凝视,通过大量的历史照片、珍贵文物、档案文献、历史场景复原及多媒体展示,系统回顾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浴血奋战、救亡图存的伟大历程,深刻领悟了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以及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红途新青年实践队赴青岛革命烈士纪念馆、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博物馆开展社会实践。通过沉浸式学习、情景体验与志愿服务,感悟青岛百年沧桑巨变,厚植家国情怀,凝聚奋进力量。生生不息实践队先后前往河北定州、山东青岛、山东济南等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河北定州,队员们走进革命旧址,聆听先辈抗战故事,触摸历史印记;在山东青岛,他们探访红色纪念馆,通过珍贵文物与影像资料,重温胶东地区革命岁月;在山东济南,他们沿着先烈战斗足迹前行,在实地研学中感悟坚韧不屈的红色精神。

领航工程实践队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合影 马晓晨摄

领航工程实践队参观玻璃展柜内的文物 严鸿泰摄

红途新青年实践队在青岛革命烈士纪念馆书写决心书 李海宁摄

锤炼专业本领,科技赋能复兴

为深入了解材料行业前沿,切身感知创新文化与实干精神,感知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和对大学生的能力素质要求,增强职业发展规划意识与能力,积极响应国家强化战略科技力量的号召,弘扬科学家精神,以材料科技创新助力强国发展,学院组织多支队伍走向国家级大工程、前沿企业开展实践调研。材韵华章实践队深入中国重汽集团、济南二机床集团、中国海洋石油工业陈列馆及国家管网天津LNG公司等地,在横跨汽车智造、机械装备、油气能源的多维体验中,触摸大国重器的科技脉动,感悟民族复兴的艰辛历程。实践队员亲历了中国工业从历史积淀向智能巅峰的华丽跨越,更清晰听见时代对青年人将“小我融入大我”的召唤,为实现科技强国与民族复兴的伟业注入澎湃青春动能!油星筑梦实践队采用“实践+宣讲”双板块联动,参观了全国多个“两弹一星”重要基地,深入调研并采访多位“两弹一星”领域相关工作者;围绕实践内容,创作出原创短剧1部、视频20余个、宣传稿30余篇,队员足迹遍布全国17个地县市,直接覆盖听众超1万人;实践成果在抖音、小红书、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广泛传播,让“两弹一星”精神跨越时空,直抵人心。固碳添绿实践队紧扣国家“双碳”目标,前往英科再生有限公司、黑猫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等五家企业开展实践;赴香港中文大学、韩国韩技大学学习交流节能减排相关策略;赴南京参与2025绿色发展与低碳技术学术论坛,放眼全球减排增效案例,对比国内企业;联合彩云青藤、鲁豫相约等支教队开设废旧材料环保再生手工课,覆盖200余名乡村儿童;通过“产学研用”多元调研,为区域碳中和提供可量化、可推广的解决方案。

材韵华章实践队参观济南二机床博物馆 张鑫灿摄

固碳添绿实践队在讲解员带领下了解材料环保再生路径 许国浩摄

固碳添绿实践队深入基层开展环保再生手工课 陈立轩摄

油星筑梦实践队采访魏世杰老先生 齐家辉摄

探寻非遗技艺,赓续文化传承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促进非遗在大学校园中的传承发展,学院组织多支实践队前往青岛,潍坊等地寻访非遗,在参观、体验与传播中,触摸传统技艺的温度,读懂“守正创新” 的传承密码。巴巴博一实践队深入青岛市崂山区崂山书院,非遗体验馆,开启非遗探索之旅。实践队员聆听非遗课程,在专业老师的讲解下,深入了解每项非遗技艺的起源与发展;亲手手绘非遗团扇,精心勾勒图案,晕染色彩;专注手作非遗青花杯,感受泥土在手中成型的奇妙;细致制作香囊,将传统香料封入精致布袋;参观非遗字画,领略艺术魅力;身着汉服,仿若穿越千年。每一次体验,都是对非遗传承的生动实践。榕城实践队赴福州脱胎漆器保护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走访林友新大师的行健斋工作室,与青年漆艺人林中乔、林新经夫妇深入交流,实地了解脱胎漆艺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发展。拾遗谱新实践队走进非遗传承基地、传统技艺工坊,通过近距离观摩非遗传承人演示技艺、触摸承载匠心的传统工具,深入了解山东、新疆、陕西等4省份10余项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与技艺细节,学习传承人坚守初心、守护技艺的匠心故事,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用新“手段”焕发新生!

拾遗谱新实践队员切身体验风筝制作过程 孟若彤摄

榕城实践队成员采访非遗传承人 林新经摄

巴巴博一实践队员体验团扇绘制 马雨晨摄

激扬青春力量,赋能基层治理

为激发青年志愿者参与基层治理的活力,提升志愿服务对基层治理的贡献度,学院组织多支实践队前往社区进行锻炼,推动青年志愿者积极投身基层社会治理,成为其中的重要行动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以青春动能助力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晨曦之光实践队联合沅江路社区开展“青桐学堂”公益暑托班,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引导中小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激发读书兴趣,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设计红色文化学习、科普实验、非遗制作、外出研学和课业辅导等课程,为社区孩子们开启专属成长通道,让知识照进现实生活,助力青少年成长,书写育人新篇。红领巾小课堂团队成员前往镇海门社区,围绕非遗文化,党史故事等内容进行授课。高校学子化身“引路人”,带着知识与热忱,让这个社区小课堂成为十余位少年的“魔法天地”,知识的雨露润泽着童心,青春的力量在此接力传承。传承奉献实践队聚焦社区留守儿童,双职工子女等群体,以“陪伴赋能,守护成长”为目标,在课余时间为孩子们提供作业辅导,趣味阅读,手工游戏等托管服务,既帮家长缓解看护压力,也让孩子们在关爱中感受温暖,培养兴趣,让奉献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也让“互助互爱”的传统美德在实践中延续。

青桐学堂上制作的纸飞机成果展示 赵雅宁摄

“红领巾小课堂”开展“非遗剪纸小传人” 体验活动 许永康摄

传承奉献实践队为孩子们演奏钢琴

青春丈量大地,实践感悟真知,在躬身实践中锤炼担当,以热忱服务奉献社会暑假期间,我院选派十余名学生赴香港中文大学、韩国技术教育大学进行暑期交流学习,了解材料相关前沿知识;多名学生奔赴贵州、四川、云南等地进行支教,将知识与希望播种在孩子们的心田;多名学子投身于政务实习、企业实践及志愿服务等多岗位锻炼中,于基层一线锤炼品格、增长才干,以实际行动为家乡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重要举措更是一堂生动的“大思政课”,引导学生“行走的课堂”中“学思践悟”,在服务奉献中“实干担当”。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社会实践育人功能,拓展实践平台,引导更多学生扎根祖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为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贡献力量。